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疾行三个小时后,小组来到广元市剑阁县,当地旅游局人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离午饭时间还早,我们就逛了下临近的市场。在小巷中东拐西拐,抬头间,一座雄伟壮观的城楼映入眼帘。
导游告诉我们,这座名为“钟鼓楼”的建筑是三国时期南安郡城墙的一部分,于明朝1515年重建后保留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虽说这钟鼓楼与当地百姓共享千年光阴,但其价值一直没有得到肯定,仿佛搁浅的流沙一般,黯淡无光。
午饭时间过后,当地旅游局负责人突然提出一个计划外的活动。此趟行程紧张,一开始我们都感到很为难,但在听完他简单的介绍后,我们顿时浑身是劲。
在旅游局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处叫“拦马墙”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一堵用于阻拦马匹前行的墙壁。入口的杂草茂盛没膝,看上去并不像是个游客常来的遗址。
我们下车前行10多分钟后,穿过葱郁的草丛,只见一条分叉的小道若隐若现。这同样是一条找不到任何开发痕迹的林荫小道,让人暗叹岁月的沧桑无情。
导游把我们带到拦马墙处,解释道:“这个地方是当时从陕西等外部地区进入蜀国的唯一路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蜀道地段。”
这一段蜀道最早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秦始皇为征伐蜀国时所修建的路,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公元214年,刘备率领大军穿越此路,征服土著势力后建国蜀汉。
一踏上小道,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令人胆寒的秦军马蹄声,以及撼动天地的刘备军杀敌声,不断萦绕耳畔。星罗棋布的岩石铺成一条石路,在千年风霜的洗刷下显得十分有光泽。2000年前的战争岁月,三国英雄们和百姓的多少雄心壮志以及失意懊丧,都沉浮于这条风雨路。
道路左右是高七八十厘米的石墙,这是为战马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而不致坠落而设的一种围栏。因此这条路也被称为是拦马墙。
拦马墙两边是茂盛的柏树,有些树需要3名成年男子才能合抱。旅游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直径超过2米的树都是秦朝时栽种的。”
据传说,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造阿房宫的时,就是用这里的柏树做房梁的。从汉朝和唐朝的首都长安(现为西安)起始,一直延伸到成都的蜀道,全长大约300公里,其中拦马墙为800米左右。
蜀国周围皆是险峻的山脉,历史上,中原各势力为了将富饶的蜀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也曾费了不少心思,但终究以失败告终。若非如此,诗仙李白又怎会写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呢?
最初占领蜀国的人是秦始皇的高祖辈惠文王,为了得到蜀国他还施过一个小计策。
据《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
顺着蜀王开辟出来的这条“蜀道”,秦国顺利消灭了蜀国,从此蜀道也开始被称为“金牛道”。
蜀道,以成都为起点,是一条能将很多三国遗址连成线的道路,比如庞统庙、剑门关,又比如昭化古城和明月峡等等。
四川省政府从几年前就开始着手蜀道的修复工作,为了能使拦马墙也成为旅游观光商品,政府还决定从明年起开发拦马墙。
至此,四川省三国遗址的探访画卷已被初步勾勒出来,我们不由深深沉浸在三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之中。
蜀道复原工程结束后,将使四川省成为三国遗址旅游观光胜地,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2000多年前,中原势力通过蜀道给蜀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使得四川地区有机会踏入文明世界的行列。
与被困蜀国、对世事后知后觉的古代蜀国人不同,现在的四川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与世界沟通。
特别报道组
©'5개국어 글로벌 경제신문' 아주경제. 무단전재·재배포 금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