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地重游”四川:明月峡谷访栈道,蜀道难于上青天

峡谷之间是汹涌奔腾的金黄色江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难以言喻的壮丽风光,为了扩大领土斗争数千年的人们在这伟大的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

一大早报道组就奔波在采访的路上。窗外奔腾的嘉陵江水尽收眼底,车辆开始加速,一路奔向目的地--明月峡。《史记》中曾记载“栈道千里通于蜀道”。诸葛亮北伐、秦惠王灭蜀都是通过这条栈道完成的。诗人李白也曾经感叹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一时不敢置信,现在就奔走在这条三国时期的栈道上。

明月峡的入口比想象中显得冷清,停车场里,包括我们报道组的座驾在内只有三四辆车。响彻山间的火车汽笛声打破了明月峡的宁静。我们一边等待解说员,一边驻足观看明月峡的告示栏,意外地发现,竟用韩文标注的解说词,看来这里接待过不少的韩国游客,无形中让我们更加对明月峡充满了期待。不知不觉解说员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友好地打招呼。

▲ “中国交通史博物馆”明月峡

明月峡位于四川广元城北26公里的朝天镇南2公里的嘉陵江畔,峡谷长约4公里,江宽平均在100米以上,水深在5米以上。朝天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朝天镇而得名,朝天,即朝拜天子之意,公元756年唐玄宗因避“安史之乱”而入蜀时,当地官员在此接待并朝拜,因而得名。

进入明月峡,解说员自豪地说:“如今这座峡谷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世上无双,因此明月峡又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同时明月峡还拥有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难得一见的绝美风光。”

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诸葛亮的铜像。坐在马车上望着嘉陵江的诸葛亮一脸愁容,好像是在诉说,刘备死后,守在平庸后主刘禅身边的苦闷之情。

在诸葛亮铜像之后,巨幅《出师表》立如屏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的名句仿佛在明月峡中回荡,诸葛亮感天动地的赤诚之心再一次令我们动容。

▲ 明月峡绝景令人生叹

穿过由栈道形成的回廊,我们顺着台阶走了下来。嘉陵江两侧山势嵯峨,江水水流湍急,奔流而下,整体看上去好似一幅颇为壮观的水墨画。

走下陡峭的台阶,进入栈道,处处插满了写有“诸葛”二字的黄色旗帜和写有“蜀”字样的白色旗帜。

勤劳智慧的蜀汉人民在千年之前的悬崖绝壁之上用汗水和鲜血凿出一个个石孔,再将木头梁柱一条条横插在石孔上,最后在上面铺上木板,搭起了一条从石壁上横生出来,悬于江水之上的栈道。到了今天,这些木头已经破损不堪,但石孔却经受住了岁月的磨砺,形状如前。这些石孔深入绝壁,长约75厘米,宽约45厘米,有助于固定上面的梁柱,梁柱下面有用于支撑的木头柱子,也是用石孔固定在峭壁上。栈道上还有一些凹槽,涨水的时候水就顺着凹槽流出,避免栈道被大水冲坏,从而延长了栈道的使用寿命。据了解,明月峡上曾经用于搭建栈道的石孔多达400余个。

当地政府曾经翻修过这些古栈道,那400余个石孔上记录的永远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

在栈道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瞭望台和宽阔的露天舞台,据介绍,这个舞台经常上演《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雄壮场面,供游客观赏和体验。

▲ 诉说着历史的明月峡

栈道尽头的左侧是一条狭窄的石头路,如果说明月峡栈道是融合了浪花飞溅的嘉陵江和陡峭峡谷的人间绝境,那么在栈道之上新开凿的石路则为这古老孤独的栈道增添了些许沧桑意境。

经过承载着不少历史故事的雕像,我们来到了形似老虎嘴巴的峡谷前。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著名的“老虎嘴”。一条狭窄的公路从石壁间穿过,据导游介绍,这条路于1936年6月开凿,是以前连接周边5省的公路中的一条,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向前线输送物资的重要军事通道。说是路,其实更像是在石壁上凿出的一条凹槽,据说当年共动用了10万多人才开出这条路,期间还牺牲了数百条人命。

广元市是进入四川的要塞,而明月峡就是这要塞的咽喉,站在这凝集着历代人民智慧和心血的道路上,不禁让人感叹人类的坚强意志。

报道小组重新回到明月峡的入口,并再次看到了诸葛亮的塑像。想到当年诸葛亮为占据先机,将汉中的阳平关作为北伐中原的基地,并且鞠躬尽瘁致死也不敢忘记北伐大业,不禁让人唏嘘。他将那篇流传千古的《出师表》挂在输送军力和物资的要冲地明月峡上,又不得不将他一生的遗憾和孤独的战斗留在了身后的这条栈道上。

特别报道组

©'5개국어 글로벌 경제신문' 아주경제. 무단전재·재배포 금지

고궁걷기대회_기사뷰_PC
댓글0
0 / 300

댓글을 삭제 하시겠습니까?

닫기

로그인 후 댓글작성이 가능합니다.
로그인 하시겠습니까?

닫기

이미 참여하셨습니다.

닫기